电影《西线无战事》改编自德国作家雷马克一九二九年出版的同名小说。\资料图片
去年新翻拍的《西线无战事》早前在英国电影学院奖(BAFTA)评选中大放异彩,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等七项大奖,更被视为赢得今年奥斯卡奖的大热。这不免令外界好奇:影片并未超越经典,何以得到业界如此好评?
,,www.eht0808.vip(www.eht0808.vip)是澳洲幸运5彩票官方网站,开放澳洲幸运5彩票会员开户、澳洲幸运5彩票代理开户、澳洲幸运5彩票线上投注、澳洲幸运5实时开奖等服务的平台。
由德国作家雷马克所写的长篇小说《西线无战事》,堪称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反战作品之一,其发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十年,以主人公保罗.博伊默尔的第一人称视角,讲述了他和同学们受民粹主义影响,怀抱着满腔热忱奔赴前线,最后全部死于战场的故事。这部小说曾先后三次改编成电影,其中一九三○年版公认最为经典,一九七九年版名气稍逊但品质仍然过硬,去年的新版首次全部由德国人来制作,因导演爱德华.伯格有大胆创新,没有照搬小说,而是尝试在改编上另辟蹊径,结果引来不小的争议。
英国文化评论家巴伯代表了一类人的观点,他在《卫报》撰文称,这是一部与原著相去甚远的改编作品,由于导演伯格删减了一些书中人物和关键场景,并加入了同样多他自己的新情节,以至于「如果电影中的角色与书中的角色没有相同的名字,就很难在两部作品之间找到重要的相似之处」。他们较为集中的批评是,新版《西线》比旧版放弃了大量对白,而这恰是小说原著的核心所在,即关于主人公保罗这批所谓「钢铁青年」未来命运的诘问。
事实上,小说中贯穿了保罗大量的内心独白和对话,像是「我突然感到一阵绝望,前途一片黑暗……两年的枪林弹雨──这段记忆,随后怎么可能像脱袜子一样轻易抹去」;「艾伯特脱口而出:战争把我们的一切都毁了」等等。这些独白和对话,无不折射了那些被煽动上战场的年轻人迷惘和痛苦的精神世界,以及战争对他们的价值观、信仰和道德规范的毁灭,可电影对此却几乎没有任何展现。就连书中的一段经典对白,战友问保罗:「战争结束后,我们该何去何从?」影片中后者的回答只是短短一句「不知道,我想不出来」,仅此而已,场景就此结束。用评论家的话说,电影直到剧终落幕,也没有表明为何这个故事被称为「西线无战事」。而实际上小说的得名,正来自于保罗阵亡的那一天,「整个前线都寂静无声。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:西线无战事。」在战争中对个体而言,生命渺小又卑微。
但在其他评论家眼中,新版《西线》有不少可取之处,至少在整个战场的场景还原上,以及宏观层面的反战思考上都有完好呈现。比如,导演伯格运用大量长镜头,营造了战地「绞肉机」般的残酷感,同时突出了小说中「迷失的一代」的主题,影片采用重复叙事的技法,见证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走上战场变成炮灰,当初保罗收集阵亡士兵的名牌,后来的新兵又收集保罗等阵亡士兵的名牌,如此循环往复。如同雷马克在小说序言中所写,「这本书既不是一种控诉,也不是一份自白。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,他们即使逃过了炮弹,也还是被战争毁灭了。」既然历史无法改变,那么就像英国学者奇利斯所言,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记住在战争中死去的人。从这一点上看,新版《西线》以不同于前人的方式诠释小说。
雷马克在洋洋洒洒上百万字的书中,把战争当成了一个抽象概念,从未指明主角们参与的是哪场战役,以及支配他们命运的又是何人,但就像权威书评所讲,正是因为作者几乎没有指名道姓,仅从最普通士兵的视角切入,才使得战争本身的恐怖、肮脏体现得更加纯粹,批判的力度也更加猛烈。整部小说里,真正的敌人只有一个,那就是战争本身,也恰因为如此,该小说得以从诞生至今始终位居世界伟大的反战作品之列。
类似的反战作品还有出版了《重生三部曲》的英国女作家派特.巴克,她同样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舞台,视角同为被战争机器裹挟进来的一众小人物,主人公军医瑞佛斯每天要面对大批伤兵,除了要医治他们肉体上的伤疤,更要治愈精神上的创伤,以协助他们重回战场,然而愈接近痊愈,送他们回前线的决定也变得愈发艰难。作者不禁反问,重返战场的目的究竟何在?战争本应令人望之却步,为何有人仍趋之若鹜?他们是不是如英国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.克拉克在《梦游者:一九一四年,欧洲如何走向一战》书中所说的,「这些主角们就是一群梦游者,他们悬着一颗心,但又视而不见,他们被自己的梦困扰着,却没有一个人睁开眼去看看,他们将带给这个世界的是一场怎样的灾难。」
讲回新版《西线》,有德国观众在看完电影后这样留言:当天深夜末场坐满了一半,有很多年逾七旬的老人结伴前来,邻座的老头聊天时说这也许不够好,但我们必须反复回忆欺骗青年的代价。用BAFTA评委的话说,这不正是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?导演伯格不久前在接受访问时也透露,他对剧情的改编,就是希望放大原著的文学力量,并通过电影提醒人们,反战这个看似遥远的主题,在近百年后的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。
评论列表 (0条)